640.png

美國生殖醫(yī)學會(ASRM)年會是生殖醫(yī)學領域規(guī)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之一。10月22日至26日,2022年ASRM年會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召開。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基因、配子和遺傳學(Genes, Gametes and Genetics)”,內容涵蓋了生殖醫(yī)學與技術的前沿資訊,日程包括全體大會、特邀講座、專題研討會、互動會議、圓桌討論、口頭交流以及電子壁報等特色內容,為廣大同仁提供了與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平臺,與業(yè)內頂尖大咖互動的機會和了解領域內前沿研究的途徑。

 

婦產科在線攜手雅培(Abbott)邀請到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科主任魏兆蓮教授,針對ASRM 2022年會上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分享,幫助各位同道通過專家的視角在第一時間掌握領域內的前沿進展。

 

前沿進展

 

絕經(jīng)晚期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病率及臨床病理特征

通常認為非產科慢性子宮內膜炎(NOCE)是育齡期女性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屬于盆腔炎癥性疾病,是女性生殖器官宮頸或陰道多種微生物上行感染所致的病變。然而,NOCE仍缺乏人口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近期,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的Vinita Parkash博士團隊開展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根據(jù)子宮內膜活檢樣本,評估了絕經(jīng)晚期NOCE的發(fā)病率及其臨床病理特征。

 

研究者分析了1990-2020年間YSM病理學數(shù)據(jù)庫中診斷NOCE患者的子宮內膜樣本,并按十年為組距對受試者予以分組,同時排除了診斷子宮內膜瘤變(非典型增生或癌)患者,評估絕經(jīng)后老年患者(>70歲)NOCE的臨床和組織學關聯(lián)。

 

研究結果顯示,NOCE的總患病率為2.93%(3222/109851)。年齡分組按十年來計算,NOCE發(fā)病率在第3個和第4個十年達最高(5%、4.7%),之后明顯下降,在第5個十年降至3.9%,在第6個十年降至1.6%,在第7個十年更是低至0.7%;第8個十年的患病率為0.8%,略有上升,在第9個十年又有明顯上升,達到1.86%。

 

在65例>70歲的絕經(jīng)后老年患者中,評估了其中22例的子宮內膜樣本。這些患者常合并糖尿病、癡呆、活動受限和尿路感染等疾病,在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急性炎癥(12/22,54%)、漿細胞浸潤性炎癥(20/22,91%),以及相關的宮內病變(主要是梗死或壞死息肉)(11/22,50%)。

 

研究者得出結論,NOCE具有雙峰分布,第一個患病高峰在育齡期,第二個小高峰在絕經(jīng)晚期。老年人群表現(xiàn)出急性炎癥及其嚴重程度加重,提示老年人的NOCE病因可能與育齡期女性不同。

 

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NOCE不僅僅是一種育齡期疾病,絕經(jīng)后的女性也可能罹患,而且在絕經(jīng)晚期有第二個小高峰。絕經(jīng)晚期女性NOCE的臨床病理提示其可能是由該年齡組的不同微生物引起的,這可能對抗生素治療有意義。未來有待對病原體進行基因組分析,并擴大病例規(guī)模,進一步探究老年人群的NOCE特點。

 

端粒長度與育齡期女性的卵泡數(shù)及體外受精結局相關

端粒縮短與人類衰老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诖吮尘?,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Marcelle I. Cedars博士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探討了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的端粒長度是否與育齡期女性的卵巢儲備功能及體外受精(IVF)結局相關。

 

研究納入了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間治療的40例不明原因不孕癥或卵巢儲備功能減低的患者,年齡在35歲至42歲之間。主要評估端粒長度與竇卵泡數(shù)(AFC)、抗繆勒管激素(AMH)、雌二醇峰值(E2)、獲卵數(shù)、受精卵數(shù)量、第3天優(yōu)質胚胎和可用的囊胚數(shù)量。采用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測定PBMC在卵巢刺激期間的平均端粒長度。分析模型校正了年齡的影響。

 

結果表明,較短的端粒長度與AFC顯著減少(P=0.04)、E2峰值較低(P=0.04)相關,也與獲卵數(shù)較少(P=0.02)、受精卵數(shù)量較少(P=0.02)相關。不過,端粒長度與基線AMH水平(P=0.46)、第3天優(yōu)質胚胎數(shù)量(P=0.11)和可用的囊胚數(shù)量(P=0.10)之間不相關。

 

這項研究表明,端粒長度與卵巢儲備功能及IVF結局之間存在相關性,并且與年齡無關。端粒與衰老的相關性可能會擴展到卵巢老化及年齡較大的不孕癥女性中。研究者認為,盡管該研究的樣本量有限,但它提供了PBMC端粒長度用于識別卵巢提前衰老女性的可能性。

 

卵巢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幫助無排卵女性恢復排卵

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RP)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法,通過促進康復和抗衰老等機制來改善體內不同組織的功能和健康。近年來,它已被用于多個領域,如骨科、心胸外科和皮膚科,但目前仍缺乏關于PRP治療與卵巢排卵的研究證據(jù)?;诖吮尘?,來自美國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研究,探討了卵巢PRP治療是否可以幫助圍絕經(jīng)期女性恢復排卵。

 

這項研究納入了8例平均年齡40.5歲、平均FSH為70.63 mIU/ml和AMH<0.015 ng/ml、確診重度卵巢儲備功能減低、無排卵但希望用自體卵子妊娠的女性。從患者自身的外周血中離心制備PRP,并在超聲引導下經(jīng)陰道注射到至少一個卵巢中。對卵巢PRP治療前后的參數(shù)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結局指標是排卵率。

 

結果發(fā)現(xiàn),5例(63%)無排卵患者在PRP治療后恢復排卵。8例患者經(jīng)過第一次卵巢PRP治療后,2例恢復排卵,有一次自然妊娠。6例患者經(jīng)過兩次PRP治療后,3例排卵,但沒有獲得可用的胚胎。2例患者經(jīng)過3次PRP治療后,獲得了1枚可移植胚胎。1例患者經(jīng)過4次PRP治療后,同樣獲得了1枚可移植胚胎。

 

值得一提的是,8例患者的平均初始FSH水平為70.63 mIU/ml,但經(jīng)過兩次PRP治療后,6例的平均FSH水平降至36.85 mIU/ml,相當于血清FSH水平降低了48%(P=0.039)。

 

研究者得出結論,對于伴有低AMH和高FSH的無排卵女性,卵巢PRP治療可有效誘導患者恢復排卵。另外研究也表明,PRP多次治療具有累積效應,接受兩次以上PRP治療的患者排卵率提高,同時FSH顯著降低。這項研究的初步數(shù)據(jù)為那些被告知無排卵的女性帶來了希望,通過一次或多次卵巢PRP治療,她們有可能會恢復排卵,并可能獲得自體胚胎進行移植。

 

精子DNA甲基化預測可生育及不育癥男性的衰老

表觀遺傳學是指基因表達的可遺傳變化,不涉及DNA序列的變化。目前研究最多的表觀遺傳學變化機制之一是DNA甲基化。據(jù)推測,與父親年齡較大和輔助生殖技術(ART)相關的不良結局是由于表觀遺傳學變化。既往的研究已闡述了基于人類體細胞DNA甲基化的準確年齡估算。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yī)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評估了可生育男性和特發(fā)性不育癥男性中體細胞和精子DNA甲基化的模式。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間,招募了48例年滿18歲的成年男性受試者,其中進行輸精管結扎術咨詢的可生育男性23例,進行不育癥評估的特發(fā)性不育癥男性25例。收集受試者的頰粘膜拭子和新鮮射精的精液,從這些樣本中提取DNA用于甲基化分析,目的是評估基于DNA甲基化模式預測的年齡,即表觀遺傳年齡與實際年齡之間的差距。

 

基于頰粘膜DNA甲基化模式的年齡預測結果顯示,表觀遺傳年齡與實際年齡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54,平均誤差3.45歲?;诰覦NA甲基化模式的年齡預測結果顯示,表觀遺傳年齡與實際年齡的相關系數(shù)為0.52,平均誤差3.35歲。

 

綜上研究者認為,精子DNA甲基化可以用來預測生理年齡,類似于體細胞表觀遺傳學變化的預測。精子可能受到許多表觀遺傳學變化的影響,與在體細胞中觀察到的一致。未來有待在男性不育癥人群,例如精索靜脈曲張或性腺功能減退癥患者中進一步研究,評估這些反映衰老的表觀遺傳學變化如何影響ART以及子代結局的。

 

— END —

 

專家簡介


wei.png
魏兆蓮 教授

魏兆蓮,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科主任。

中華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委員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會生殖內分泌專業(yè)常委

中國優(yōu)生科學協(xié)會理事

安徽省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安徽省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主任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年被授予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華全科醫(yī)學》和《國際生殖健康》編委,《中華生殖與避孕雜志》通訊編委;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于2016年及2010年分別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持科研課題多項,參與及主持分單位國家科技部支撐項目十一五及十二五項目各一項;發(fā)表臨床研究論文70余篇,SCI源刊論文28篇。

 

鎖定婦產科在線
ASRM 2022
前沿資訊一站掌握!

 

640 (1).png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到達ASRM 2022年會報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