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瘤新視野》欄目是由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瘤科吳玉梅教授團隊與婦產(chǎn)科在線合作推出的精品婦科腫瘤欄目,以典型、疑難或少見的婦科腫瘤疾病的診斷治療分析為切入重點,串聯(lián)起相關知識點,將婦科腫瘤疾病的診斷治療進展與廣大讀者分享,開闊臨床醫(yī)生視野,提高臨床診療能力。
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是起源于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且具有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它可存在于多種器官中,包括消化道、胰腺、肺部等。根據(jù)分化程度的好壞,可將其分為分化好的典型類癌(G1)和非典型類癌(G2-G3),以及分化差的小細胞神經(jīng)內分泌癌和大細胞神經(jīng)內分泌癌。發(fā)生于女性生殖道的神經(jīng)內分泌癌較為罕見,約占宮頸惡性腫瘤的1%~1.5%[1],以小細胞神經(jīng)內分泌癌多見。宮頸神經(jīng)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ervical Carcinoma,NECC)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大部分NECC患者在診斷時即有脈管癌栓,甚至淋巴結轉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遠低于同期別的宮頸鱗癌及腺癌人群[2],但由于NECC占宮頸惡性腫瘤的比例很低,對其治療的大部分數(shù)據(jù)來自于病例報道及薈萃分析,使得NECC患者的治療缺乏規(guī)范化。
作者:胡曉頔(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瘤科)
審校:吳玉梅(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瘤科)
NECC患者的免疫組化標記物包括突觸素(SYN)、嗜鉻顆粒(CHG)、CD56、N-CAM以及神經(jīng)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至少兩項及以上免疫組化標志物染色陽性,即可診斷為NECC。SYN及CD56是其中最為敏感的標志物;NSE不僅能表達于NECC患者的腫瘤細胞中,也表達于大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因此可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NSE的含量作為患者治療后隨訪的指標之一。另外,與宮頸鱗癌相同,在大多數(shù)NECC患者中也能檢測到高危型HPV DNA復制,主要的亞型為16型及18型,提示預防性接種HPV疫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NECC的發(fā)生[3]。
由于NECC發(fā)病率低,無法開展前瞻性臨床試驗,因此既往NECC患者多采用綜合宮頸鱗癌及肺小細胞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方案。近年來,隨著NECC納入病例逐漸增加,國際上也推出了相應的診療常規(guī)和診治規(guī)范。2011年,美國婦科腫瘤學會(SGO)發(fā)布了針對NECC患者的管理策略,推薦依托泊苷聯(lián)合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4]。2014年,美國婦科腫瘤協(xié)會(GCIG)也推薦對于早期NECC患者采取根治性手術,對于晚期患者采取放療聯(lián)合化療或依托泊苷聯(lián)合順鉑為主的系統(tǒng)性治療[5]。
2021年美國NCCN指南也新增了對NECC的討論,指南強調所有期別的NECC患者均不推薦保留生育功能,早期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晚期患者采取放射治療,其中局部晚期的IB3和IIA2期患者不推薦根治性手術治療,但可以考慮新輔助化療后切除子宮,術后再同期放化療,且不論是首選手術或首選放療,治療后所有患者均推薦補充全身治療[6]。
一項2016年發(fā)表的研究納入1998年至2011年間127332例來自美國國家癌癥數(shù)據(jù)庫(NCDB)的宮頸癌患者,其中包括1896例(1.5%)NECC患者。該研究分析了NECC患者的一般情況及預后。結果發(fā)現(xiàn),NECC患者較其他病理類型的宮頸癌患者更年輕,大多就診時即有遠處轉移。相比于宮頸鱗癌,同期別的NECC患者在根治性手術后接受放療及化療者更常見(P<0.05),且不論任何期別,與宮頸鱗癌相比,NECC患者的死亡風險更高(IB-IIA期HR=2.96,95%CI 2.48~3.52;IIB-IVA期HR=1.7,95%CI 1.45~1.99;IVB期HR=1.14,95% CI 0.91~1.43)[7]。
另一項2018年發(fā)表在BMC Cancer雜志的薈萃分析納入了112篇NECC相關研究報道的3538例患者,總結出NECC患者的治療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治性手術聯(lián)合化療(42/48項研究),包括新輔助化療及術后補充化療;另一種是放射治療(15/48項研究),包括單純放療、放療聯(lián)合化療以及放療后再化療。薈萃分析中沒有提及標準的化療方案,最常用的化療方案(24/40項研究)為依托泊苷聯(lián)合順鉑(EP)。但總體上看,不管采用何種治療方案,NECC患者的預后差,平均無復發(fā)生存期(RFS)為16個月,總生存期(OS)為40個月[8]。
2020年我國也發(fā)表了相關研究,有醫(yī)生總結了1981年至2014年就診于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503例小細胞NECC患者。FIGO分期I~IV期的患者占比分別為37.6%、21.5%、18.9%及22%。其中近一半(45.9%)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另一半(54.1%)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放療。手術組與放療組的5年腫瘤特異生存率(CSS)分別是50%及27.9%(P<0.001),5年總生存率(OS)分別為57.8%及29.6%(P<0.001)。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行手術治療的I期患者的CSS及OS要明顯優(yōu)于放療組,II-IV期患者手術組與放療組的CSS及OS無明顯差異,提示早期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可能優(yōu)于放療[9]。
參考文獻
1. Gadducci A, Carinelli S, Aletti G. Neuroendrocrine tumors of the uterine cervix: a therapeutic challenge for gynecologic oncologists [J]. Gynecol Oncol, 2017, 144: 637-646.
2.Burzawa J, Gonzales N, Frumovitz M. Challeng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vic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J].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15, 15: 805-810.
3. Wang HL, Lu DW. 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and expression of p16, Rb, and p53 proteins in small cell carcinomas of the uterine cervix [J]. Am J Surg Pathol, 2004, 28: 901-908.
4. Gardner GJ, Reidy-Lagunes D, Gehrig PA. 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gynecologic tract: a Society of Gynecologic Oncology (SGO) clinical document [J]. Gynecol Oncol, 2011, 122: 190-198.
5. Satoh T, Takei Y, Treilleux I, et al. Gynecologic Cancer InterGroup (GCIG) consensus review for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Int J Gynecol Cancer, 2014, 24: S102-S108.
6.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 2022 [s]. Panel Members - Cervical Cancer. https://www.nccn.org/ 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cervical.pdf
7. Margolis B, Tergas AI, Chen L, et al. Natural history and outcome of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J]. Gynecol Oncol, 2016, 141 (2): 247-254.
8. Tempfer CB, Tischoff I, Dogan A, et 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BMC Cancer, 2018, 18 (1): 530.
9. Lin LM, Lin Q, Liu J,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reatment comparison in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based on population analyses [J]. Cancer Med, 2020, 9 (18): 6524-6532.
吳玉梅,主任醫(yī)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瘤科主任。
學術兼職:中華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委員、北京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婦產(chǎn)學會外陰陰道疾病分會副主委、北京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婦科分會會長。
擅長領域:致力于婦科腫瘤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宮頸癌放射敏感及放射抵抗機制、妊娠合并宮頸病變的篩查策略、婦科惡性腫瘤的預防。
科研成果:發(fā)表婦科腫瘤相關SCI論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0余篇;主持國家基金、省科技重點研發(fā)項目等多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項,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
個人榮譽:全國醫(yī)德標兵、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等。
胡曉頔,在讀醫(yī)學博士,師從吳玉梅教授,現(xiàn)就職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多年來從事婦科腫瘤臨床工作,熟悉婦科常見良惡性腫瘤的診治;發(fā)表核心期刊多篇,參與完成市科委重大項目、首發(fā)專項等多個課題,參與多項婦科腫瘤相關GCP臨床試驗。
吳玉梅教授婦科腫瘤知名專家團隊簡介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瘤科是國家重點科室,每年診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上千例,擁有北京市唯一的婦科腫瘤臨床及組織樣本庫。是全國少數(shù)可進行手術、放療、化療、靶向及免疫等綜合性治療的科室。目前擁有多項國際及國家臨床試驗進行中。
吳玉梅教授從事婦科腫瘤臨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婦科腫瘤如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疑難雜癥相關研究,擅長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子宮惡性腫瘤、卵巢良惡性腫瘤以及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的診斷及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現(xiàn)兼任中華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委員、北京醫(y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婦產(chǎn)學會外陰陰道疾病分會副主委、北京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婦科分會會長等職務,國務院特貼專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多項課題;出版專著2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發(fā)表SCI 文章30余篇,多次獲得婦幼健康科技成果獎和華夏醫(yī)學科學技術獎;獲得的個人榮譽包括全國醫(yī)德標兵、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等。
吳玉梅教授領銜的婦科腫瘤知名專家團隊,成員有主任醫(yī)生、副主任醫(yī)生、主治醫(yī)生、住院醫(yī)生10余名,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20余名,致力于各種婦科腫瘤及疑難病例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