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是女性朋友圈比較熟知的“明星”詞匯,它的中文名稱是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包含有200余種亞型,其中大約40種可通過生殖道傳播,導致生殖系統(tǒng)病變。根據(jù)致癌危險性的不同,將其分為低危型HPV和高危型HPV。
據(jù)統(tǒng)計,80%的女性有一過性HPV感染,但僅1%~4%的感染發(fā)展成持續(xù)性感染,而造成女性生殖系統(tǒng)病變。其中低危型HPV主要造成生殖道疣及良性病變,一般不進展為惡性病變。高危型HPV可造成外陰、陰道及宮頸部位的上皮內瘤變,甚至生殖道惡性腫瘤,包括外陰癌、陰道癌和宮頸癌。
一、HPV亞型分類
對于HPV高危型和低危型的鑒定分類,目前有多種說法,較為權威的是2009年16個國家的36位科學家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ARC)探討時總結的HPV分型鑒定。
明確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型。
可能高危型HPV:26、53、66、67、70、73、82、30、34、68、69、85、97、5、8型。
低危型HPV:6、11、40、42、43、44、54、61、72、81、89型。
研究表明,HPV 5、8型可能導致疣狀表皮發(fā)育不良患者發(fā)展為皮膚癌。
二、HPV傳播途徑
HPV主要通過皮膚與皮膚接觸傳播,生殖器HPV主要通過性交傳播,但也可通過污染物完成非性傳播,如長時間暴露于受HPV污染的污物上。經陰道分娩的母嬰傳播也可發(fā)生,垂直傳播率可達20%~30%。HPV對70%的乙醇敏感,對干燥及熱有一定抵抗力,56℃下可存活1小時,但高壓滅菌可完全滅活HPV。
三、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1)性活躍年齡段(18~30歲)
HPV感染在性活躍年齡段(18~30歲)高發(fā),而在30歲之后,HPV感染率呈急速下降趨勢,而宮頸癌大多發(fā)生在女性35歲之后,此提示HPV長期持續(xù)的感染導致宮頸癌的發(fā)生。
(2)性伴侶數(shù)量多
當前或既往擁有過多個性伴侶是感染HPV的高危因素。此外,男性伴侶感染有HPV或男性伴侶的其他女性伴侶感染有HPV,均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指出,性伴侶數(shù)量中,一個性伴侶最好,無性伴侶或2個以上性伴侶者感染HPV的危險均增加。支持一夫一妻!
(3)初始性交年齡早
初始性交年齡早(20歲以下)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4)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或陰道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衣原體感染和細菌性陰道病、滴蟲病、外陰疣等均可增加HPV感染的風險。此外,有研究指出,患有結腸炎的女性感染HPV的風險高于正常者。
(5)吸煙
吸煙者感染HPV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5倍,且吸煙者更不易清除體內的HPV,感染HPV后發(fā)生宮頸病變的風險也更高??上驳氖?,戒煙后感染HPV的風險與無吸煙史者相當。
(6)口交性行為
有口交史者感染HPV的風險是無口交史者的6倍。
(7)口服避孕藥
長期口服避孕藥可增加感染HPV的風險。
(8)孕產史
多次足月妊娠及多次經陰道分娩均是感染HPV的高危因素,前者的作用機制可能是妊娠后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導致HPV感染的易感性,后者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陰道分娩時宮頸裂傷為感染HPV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HPV感染預防措施
第一,針對上述感染HPV的高危因素,采取措施可減低風險,例如保持良好的性生活習慣、適齡婚育、計劃妊娠、戒煙,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生殖道感染等,是預防HPV感染的有效方法。
第二,及時接種HPV疫苗。疫苗接種對預防女性生殖道HPV感染是有效的。HPV疫苗接種的注意事項如下表。
五、HPV感染治療策略
(1)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HPV感染治療性藥物是干擾素,其他的藥物治療方法還包括中藥、抗HPV生物蛋白敷料等。
(2)手術及物理治療
手術治療,如子宮頸電熱圈環(huán)切術(LEEP)或“冷刀錐切術”;物理治療,如微波治療、激光治療及冷凍治療等,均可用于治療宮頸糜爛或宮頸病變,但不是治療HPV感染的手段。
(3)HPV治療性疫苗
HPV治療性疫苗目前正在研究中。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結果均表明,其在治療HPV持續(xù)性感染及宮頸病變患者中的作用較為明確。
總體來講,目前尚沒有有效根除HPV感染的治療方法,最有效且簡便的手段是通過增強自身免疫力,達到HPV感染自行消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Bouvard V, Baan R, Straif K, et al.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Part B: biological agents. Lancet Oncol. 2009. 10 (4): 321-2.
2. Roden RB, Lowy DR, Schiller JT. Papillomavirus is resistant to desiccation. J Infect Dis. 1997. 176 (4): 1076-9.
3. Burk RD, Kelly P, Feldman J, et al. Declining prevalence of cervicovagin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with age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risk factors. Sex Transm Dis. 1996. 23 (4): 333-41.
4. Hariri S, Unger ER, Sternberg M, et al. Prevalence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among fem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6. J Infect Dis. 2011. 204 (4): 566-73.
5. Erickson BK, Alvarez RD, Huh WK. Human papillomavirus: what every provider should know.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 208 (3): 169-75.
6. Shi N, Lu Q, Zhang J, et 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asymptomatic women with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7. 13 (6): 1-7.
7. Zhang R, Shi TY, Ren Y, et al. Risk factors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Shanghai suburb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with 10,000 women. J Clin Virol. 2013. 58 (1): 144-8.
作者簡介
朱遠航 住院醫(yī)師
朱遠航,住院醫(yī)師,婦產科臨床博士在讀,師從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任琛琛教授。主要從事宮頸癌早期篩查的臨床研究及HPV致癌機制的基礎研究,參與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獲得河南省優(yōu)秀碩士畢業(yè)生、鄭州大學三好學生、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并參與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第一作者發(fā)表SCI論文6篇,核心論文1篇,參與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