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100座圖書館中,有一座維德勒圖書館,由維德勒的母親在1915年捐建。維德勒是哈佛大學的一名學生。1912年4月12日,當“泰坦尼克號”即將沉沒之際,維德勒讓母親先登小船逃生,他卻轉身返回船艙,因為他忘了帶上《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最終,他和他那本心愛的書一起葬身海底。維德勒圖書館建成后,收藏的第一本書是維德勒的母親捐贈的《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保存在密封的玻璃框內。書的下方寫著:“書與維德勒同在”。

  這個故事刊登在2010年10月9日的《北京晚報》上,我讀后深受感動。故事的作者曾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凌晨4時,再次來到哈佛大學校園。走進大學圖書館,只見每間閱覽室、每個座位上都坐著哈佛學子。他們讀書、做筆記。面對此情此景,我相信作者必然深受感動。所以,他的文章題目就是:“哈佛,凌晨四點半”。

  哈佛大學圖書館有這樣一條名言:“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讀書,你將圓夢。(This moment nap,you will have a dream;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哈佛人認真讀書,大膽創(chuàng)新,將一個個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故事給我的深刻啟示是: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人類與禽獸分道揚鑣,是因為人類能夠不斷積累經驗、知識和智慧,禽獸則不能。人類能夠發(fā)明文字,把腦子里記憶的知識和智慧寫到紙上。后代人能夠通過書籍,把前代人的知識繼承下來。后代人能夠寫文章、寫書,把人類的智慧代代相傳,并且加以發(fā)揚。人有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禽獸則沒有。時至今日,人類能不斷取得進步,而禽獸仍然只是禽獸。

  時下,盡管大家很忙,壓力很大,急匆匆地奔走于病房、門診、手術室、會議室之間。然而,我們每天必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閱讀、要寫作。我們要清醒地聽到“哈佛,凌晨四點半”的鐘響。哈佛大學已經誕生了4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30位普利策獎得主。我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