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常見于絕經后婦女,超過90%的患者發(fā)病年齡在50歲以上,但是仍然有4%的患者在40歲前確診。隨著全球范圍內發(fā)病率的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年輕女性數(shù)量呈不斷上升趨勢。這類患者不僅未面臨絕經,或仍具有生育功能和要求,身體一般狀況較好,常常不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其臨床分期一般更早、組織學分化良好,預后相對更好。
早期子宮內膜癌常規(guī)手術治療方法為筋膜外子宮+雙側附件切除,其中切除雙側卵巢是標準手術的步驟之一,其理論基礎有以下兩點:①子宮內膜位于宮腔內,而宮腔通過輸卵管與卵巢相連,腫瘤細胞可能通過此通路發(fā)生卵巢的微小轉移,術中通過肉眼無法判斷,需要依靠術后病理。若保留卵巢可能會遺漏微小的轉移灶,造成術后復發(fā)率升高;②長期雌激素刺激是子宮內膜癌發(fā)病機制之一,保留卵巢后,卵巢會繼續(xù)分泌雌激素,刺激殘留癌細胞生長與轉移,同樣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因此,標準的子宮內膜癌質量原則中,雙側卵巢是必須切除的。但是,如張阿姨所知,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分泌重要的激素,手術切除卵巢究竟會對女性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
1、血管舒縮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潮熱、出汗,即人們常說的“更年期癥狀”。
2、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上升:絕經前女性少見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原因在于雌激素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卵巢切除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上升,手術絕經后婦女心血管發(fā)生風險為正常同齡女性的2.62倍,婦女致命性心梗發(fā)生風險增加2.2倍。
3、骨質疏松發(fā)生率升高:卵巢切除后,性激素水平下降會導致骨質丟失,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得越早,對患者晚年骨密度影響越大,增加患者老年后骨折的風險。
4、其他:包括神經系統(tǒng)和認知功能改變、性功能改變等。
所有自然絕經的婦女都會經歷卵巢功能衰竭的過程,即俗稱的“更年期”,同時伴隨上述癥狀。自然的絕經期癥狀自45歲左右出現(xiàn),可持續(xù)4-10年。手術切除卵巢稱為“手術絕經”,與自然絕經相比,手術絕經的患者血管舒縮癥狀發(fā)生更早、更嚴重,特別是對于40歲前的患者。因此,對于年輕的早期低危型子宮內膜癌患者,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呼聲為她們保留卵巢,以緩手術絕經期癥狀,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那么,哪些情況下,早期內膜癌患者可以保留卵巢呢?綜合國內外研究結果和專家共識,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功能的適應證為:①患者年齡<45歲;②無癌癥家族史(排除Lynch綜合征);③I期高分化子宮內膜樣腺癌,排除高危因素(肌層浸潤、低分化、脈管間隙陽性);④腹腔細胞學檢查陰性;⑤術前檢查或術中探查未發(fā)現(xiàn)可疑腹膜后淋巴結;⑥術中需行卵巢剖探,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排除卵巢轉移;⑦雌孕激素受體均陽性;⑧患者有保留卵巢的迫切需求,并且同意密切隨訪。以上條件必須嚴格同時滿足才能夠考慮術中保留卵巢,這就需要術前、術中全面評估,謹慎決定,避免增加患者復發(fā)轉移風險。
像張阿姨這種情況,她已經45歲,按照原則是不推薦她保留卵巢的。但是如果她強烈要求保留卵巢,也可以嘗試保留,但是也必須在手術、病理證實I期高分化子宮內膜樣腺癌、排除高危因素、淋巴結陰性、排除卵巢轉移,且雌孕激素受體陽性的條件下,同意術后定期隨訪才可以。以上任何一項條件不滿足,保留卵巢就像是保留了一個隱患,可能會導致術后疾病的復發(fā)率上升。
聽完了這些話,張阿姨的家人才明白了,原來這個卵巢切除與不切除,其中有這么大的學問,并不是醫(yī)生一句話就決定的。張阿姨與家人商議之后,權衡利弊,決定保留單側卵巢。最終,病理報告早期高分化子宮內膜樣腺癌,5年生存率95%以上。接受了手術后,張阿姨的生活質量并沒明顯的下降,家里人也對她關懷備至,她的心態(tài)反而更好了,很快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采!